问题

受××海事局委托,××测绘有限公司承接长江下游××至××段(约360km)水下地形测量工作。该项目的目的是为满足海事部门管理用图及长江××段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补充和更新,故需要全面施测该地区的航道水下地形。2)测区自然地理概况测区地理位置为东经118°29’至东经121°21’,北纬31°29’至北纬32°20’。主航道全长约360km,总计水下地形测量面积1500km2,岸上部分南北两岸均按200m宽度计算,约350km2。测区地处我国东部,属于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秋较长,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雨量充沛,多集中于春夏两季,季风现象显著,风雾较多。测区水位变化主要受潮汐控制,最高最低水位变化一般不超过6m,但潮差变化最大达5m左右。涨潮时产生剧烈的溯江流。一天之内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潮位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表现为半日潮或不规则的半日潮,一般是自上而下递增,越近长江口潮差越大。落潮时含沙量大于涨潮时的含沙量,流速一般是落潮时流速大于涨潮时的流速。测区江面宽阔,洲滩众多,受径流和潮流共同作用,水下地形及水流条件较为复杂,两侧岸线地形复杂,码头林立,且多矶石、丁坎、边滩、石堆,洲滩植被丛生面积大,潮涨淹潮落露,交通不便。测量船无法接近,测量工作量大,技术复杂程度高。3)技术标准(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3)《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S l31-2012);(4)《水位观测标准》(GB/T 50138-2010);(5)《海道测量规范》(GB 12327-1998);(6)《中国海图图式》(GB 12319-1998);(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 1-2007);(8)《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2部分:1:5000 1:10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2-2006);(9)《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 1003-1995);(10)《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 1002-1995);(11)《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 1004-2005);(12)《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 1001-2005)。4)技术要求与精度指标(1)平面坐标系统: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斯一克吕格投影,3°分带,中央经线12°。(2)高程系统:岸上部分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等高距1m;水下部分成图采用理论最低潮面。(3)成图比例尺:1: 20000,等深距5m。锚地、临时停泊区、渡运水域、桥区等比例尺为1:5000,等深距1m。(4)平面定位:采用连续运行卫星定位参考站综合服务系统,不再架设参考站。现场测量时,沿江两岸的C级或D级控制点及四等水准点实测坐标应与已知坐标进行比较,平面位置各分量较差应小于士0. 05m,高程较差应小于士0.10m。(5)水位观测:采用GPS-RTK定位技术接测水位(水面高程),在徕卡GPS接收机中设置自动记录模式,每60s记录一次。(6)精度要求。①地形测量基本精度要求,见表2-4。②测深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图上1. 5mm。③深度误差:在不考虑平面位移的情况下,水深测量的深度误差应小于表2 -5规定。对山区河流水深小于5m的硬底质水域,深度误差应不大于0.15m。④转换参数的计算要求:测区全长约360km,为了保证测量精度,应将整个测区分成多段求解坐标转换参数。转换方法用经典三维转换方法计算7个参数,转换后各参量残差应小于±0. 05m。5)测区已有资料(1)C级GPS网控制点××点。(2)D级GPS控制点XX点。(3)测区沿线四等水准成果。(4)测区2010年施测的长江岸线1:10000带状地形图。6)测量组织及工作计划(1)人员安排①项目负责人2人;②两个测量分队,每队配备技术人员3人;③后勤保障2人;④潮位观测3人。(2)投入设备①全球定位GPS测量系统:7台套;②多波束测深系统:2台套;③测深仪:4台;④计算机:10台;⑤专业测量船:2艘;⑥汽车:2辆。(3)工作计划测量任务工期12个月,具体安排如下:2011年5月1日~2011年8月10日完成××段外业数据采集工作;2011年8月11日~2011年11月10日完成××段外业数据采集工作;2011年11月11日-2011年3月20日完成××段外业数据采集工作。内业工作分期、分段同时处理。7)提交成果(1)控制点检测成果;(2)技术设计书;(3)原始测量记录、数据文件等;(4)技术总结和检查报告;(5)纸质地形图1套;(6)电子地形图(光盘)2套。8)问题(1)简述采用GPS-RTK定位技术测定水下地形点高程的计算方法。(2)在海道测量工作中定位方法有哪些?(3)海道测量工作中,对定位中心与测深中心应有哪些要求?(4)海洋测绘归档成果资料主要有哪些?

答案解析

式中:Gi ——水底点高程;

Hi ——GPS相位中心的高程(通过RTK直接确定);

D0 ——换能器的静吃水;

hi——测量水深;

△a——姿态引起的深度改正。

(2)在海道测量工作中定位方法有哪些?

在海道测量工作中,可用如下方法定位:

①光学仪器的交会法定位;

②测距仪与经纬仪或全站仪的极坐标定位;

③无线电定位系数的圆—圆定位;

④无线电定位系数的双曲线定位;

⑤卫星定位。

(3)海道测量工作中,对定位中心与测深中心应有哪些要求?

定位中心与测深中心应尽量保持一致,对大于(含)1:10000比例尺测图,二者水平距离最大不得超过2m;对小于1:10000比例尺测图,两者水平距离不得超过5m,否则应将定位中心归算到测澡中心。测澡与定位时间应保持同步。

(4)海洋测绘归档成果资料主要有哪些?

①测量任务书、踏勘报告及技术设计书;

②仪器设备检定及检验资料;

③外业观测记录手簿、数据采集原始资料;

④内业数据处理、计算、校核、质量统计分析资料;

⑤所绘制的各类图纸及成果表;

⑥港口资料调查报告、技术报告、各级质量检查报告;

⑦测量过程记录;

⑧其他测量资料。

3. (1)海图编制的数学基础包括哪些?

海图的数学基础主要包括坐标系、比例尺、投影方式、深度基准和高程基准。

①坐标系采用WGS-84世界大地坐标系或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②航海图的比例尺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同一海区1:50万及更小比例尺航行图尽可能同比例尺成套。比例尺大于1:50万的航行图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同比例尺成套,但允许个别图幅适当调整比例尺,以保证航线的完整性。

③航海图一般采用墨卡托投影。同比例尺成套航行图以制图区域中纬为基准纬线;其余图以本图中纬为基准纬线。基准纬线取至整分或整度。

④确定深度基准的一般原则:

a.中国沿海采用理论最低潮面(旧称理论深度基准面);

b.远海及外国海区采用原资料的深度基准;

c.不受潮汐影响的江河采用设计水位。

⑤中国内地一般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特殊情况下亦可采用当地平均海面作为高程基准。港、澳、台及外国地区采用原资料的高程基准。

(2)海图编辑设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除根据规范规定确定新编图的数学基础、分幅、编号之外,编辑设计工作还包括以下内容:①制图区域的研究;②制图资料的分析和选择;③确定图面配置;④拟订编辑计划。

(3)航海图按用途如何分类?

航海图按用途可以分为总图、航行图和港湾图三大类。

①总图:包括世界海洋总图、大洋总图和海区总图,主要供研究海洋形势、拟订航行计划等使用。

②航行图:包括远洋航行图,近海航行图和沿岸航行图,主要供航行使用。

③港湾图:包括港口图、港区图、港池图、航道图、狭水道图等。主要供进出港口、锚地,通过狭窄水道,进行港口管理等使用。

(4)航海图更新的要求有哪些?

①航海图出版后,如果海区情况发生变化,图上所表示的内容与实际不符,则应对航海图进行更新,保证航行安全。航海图的更新有小改正、再版两种。

②航海图的小改正是海图的使用者和保管者根据航海通告对海图进行的改正,包括个别要素的改正和贴图改正。航海图进行小改正后,应在图上的小改正栏填写据以改正的航海通告年份和项号。

③当海区发生较大变化,航海图失去现势性且不能用小改正的方法来弥补时,制图单位根据新资料重新编制出版,称航海图的再版或改版。再版图的图号、图名、比例尺及范围一般与原版一致。再版图上应同时注记初版年月及本次再版年月。再版的海图发行后,旧版海图即行作废。

④当海图的库存不足需要添印时,应根据航海通告对印刷原图进行改正。添印图应注出版次和印次。添印的海图发行后,原来的海图不作废,可以继续使用。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 某地区为海岛综合开发建设,利用现有二等大地控制网成果,布设了覆盖沿海岛屿的C级GPS网,并与验潮站网进行了水准联测。[问题]1.在海岛验潮站
  • 1.任务概况××市新老城区之间有宽阔的海湾(海湾长约30km)天然隔断,水路交通经常因大风、大雾而中断,不得不依靠环海湾公路来实现,严重制约
  • 1. 任务概述(1)任务来源。××港为新开辟对外开放的港口,需要制作一幅1:5万海图。(2)制图区范围。制图区域为东经121°34′00″~
  • 沿海某市为了港口建设,需要对甲地到乙地距海岸线10km水域进行水下地形测量。获取1:10000的水下地形图。1.指标要求(1)平面坐标系统:
  • 1)工程概况××沿海城市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扩建对外开放深水港口,现需要测绘港口区范围的1:50000的海图,包括滩涂和港口码头附近
  • 1)测区概况××省位于中国内地南部,陆地南北相距约800km,东西相距约900km。全省辖9个地级市,18个县级市,45个县。地处热带和亚热
相关内容